伊核问题演变轨迹:美国从帮助发展到抵制-仪表展览网
筛选
  • 地区
    全部
  • 会员级别
    全部
筛选
  • 截止时间
    全部
伊核问题演变轨迹:美国从帮助发展到抵制
2012/3/12 15:08:40
浏览:740

  继上月爆出伊朗试图刺杀沙特驻美国大使的传闻后,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报告,指责伊朗可能发展核武器。一方面,有关国际机构制造了制裁伊朗的理由;另一方面,以色列高调表示要武力打击伊朗。两方面结合,似乎要再次让国际社会确信,不制裁伊朗,局势就会不可收拾。对此,我们有必要对整个伊朗核问题的来龙去脉作一次梳理。

  2002年以前的伊朗核计划:美国助伊发展核技术

  二战期间,美国对核计划严格保密。随着苏联核技术的发展,美国开始调整核政策。1953年,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题为“原子能为和平服务”的演说,提出建立国际原子能管理机构的建议。1954年,美国开始允许出口核技术和核材料。1955年,随着埃及逐渐向苏联阵营靠拢,美国日益担心苏联通过对埃及、叙利亚等国的援助而在中东扩展势力。1957年,艾森豪威尔提出在中东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计划,并可在中东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核出口政策的变化和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使得伊朗成为美国核合作的主要对象。

  1957年3月5日,伊美两国宣布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展开合作。1959年,伊朗国王决定设立“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NRC)。1960年,伊美签订购买反应堆的协议,1967年反应堆建成启动,由美国提供高浓缩铀作为燃料。1968年和1970年,伊朗先后签署和批准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4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完成《保障措施协议》。

  1974年伊朗设立“伊朗原子能组织”(AEOI),并公布了庞大的核计划,这标志着伊朗核计划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担心伊朗谋求获得核武器,美国停止与伊朗的核合作。伊朗与法、德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核合作全面展开。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认为核武器违背了伊斯兰教义,因此反对发展核武器。随着两伊战争的爆发,德国承建的布什尔核电站项目和法国承建的达尔霍文核电站项目全部停工。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对伊朗使用了化学武器,这迫使伊朗的军方和宗教界重新思考核计划的必要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伊朗开始恢复核设施建设,推动新的核计划。一方面,伊朗寻求国际合作完成布什尔核电站等项目的建设,并于1995年与俄罗斯签订建设布什尔核反应堆的合同。另一方面,伊朗通过“伊斯法罕核技术中心”(ENTC)和“德黑兰核研究中心”进行铀转化实验,并通过巴基斯坦核专家获得离心机的设计图纸和部件样品,2001年在卡尚省的纳坦兹建设了两座核设施,即“燃料浓缩厂”(FEP)和“燃料浓缩中试厂”(PFEP)。

  2002年8月14日,伊朗反政府组织“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NCRI)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记者招待会,称除了公开的布什尔核电站项目外,伊朗还在进行秘密核活动,包括纳坦兹和阿拉克的核设施。伊朗核问题从此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欧盟三国到六方机制(2002—2008):伊核问题升级为国际焦点

  2003年6月,伊朗在纳坦兹将六氟化铀注入一台离心机进行单机实验,并在8月开始试验级联。欧盟三国与伊朗展开谈判,四国外长于2003年10月21日发表《德黑兰宣言》。伊朗方面确认不发展核武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面合作;为了增进互信,伊朗决定签署《附加议定书》并启动批准程序;为了展示善意,伊朗方面在批准之前会按照《附加议定书》的要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在谈判期间伊朗还决定中止铀浓缩和后处理活动。欧盟三国则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并许诺伊朗可以更便捷地获得核技术和材料。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签署《附加议定书》。但在2004年6月的报告中,国际原子能机构指责伊朗没有进行充分、及时和主动的合作。随后伊朗表示,鉴于欧盟三国没有履行承诺,伊朗将恢复离心机的组装,但继续中止铀浓缩。

  2004年11月14日,伊朗和欧盟达成《巴黎协定》。欧盟承认伊朗拥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的权利,伊朗承诺不发展核武器,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2005年,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由于对伊朗的选举结果失望,加之美国一直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欧盟立场转趋强硬。2005年8月5日,欧盟提出解决伊核计划的建议,要求伊朗必须放弃阿拉克重水反应堆,停止除轻水核电站和研究设施在内的所有核燃料循环活动,这意味着伊朗必须永久性停止铀浓缩活动。欧盟提出的补偿性措施,在安全方面承诺不入侵伊朗,但该承诺不包含美国。伊朗方面认为该建议是不公正的,因此在8月8日加以拒绝,并于同日恢复铀转化活动。这标志着伊核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6年1月10日,伊朗在纳坦兹恢复铀浓缩活动。2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伊朗则宣布中止实施《附加议定书》的条款以及所有保障协定之外的自愿措施。美国将中止铀浓缩作为与伊朗开始谈判的先决条件,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作为伊核问题六方,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伊核问题的建议。伊朗则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铀浓缩的权利:4月,伊朗宣布成功生产出丰度为3.5%的浓缩铀;6月,伊朗再次宣布已经生产出丰度为5%的浓缩铀。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中止所有的铀浓缩和后处理活动。

  2006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737号决议,决定对伊朗进行制裁。决议要求伊朗立即暂停铀浓缩和后处理活动,立即暂停与重水有关的项目。200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747号决议,进一步对伊朗实施制裁。2008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1803号决议,扩大对伊朗的制裁范围。

  从接触到对抗(2009年至今):伊美关系决定伊核问题走向

  奥巴马上台后,开始调整对伊朗的政策。2009年3月20日,奥巴马借伊朗新年的机会,向伊朗人民发表讲话,问候新年。2009年6月4日,奥巴马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讲话,试图缓和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在演讲中,奥巴马使用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称呼,表示出对伊朗政权的承认,并指出伊核问题仅仅是美伊关系的一部分,两国需要就双边全方位的关系展开谈判,这一谈判应该是没有先决条件的。在核问题上,美国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但是如果伊朗履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义务,就享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

  在美国方面展示出谈判意愿的时候,伊朗则经历了2009年6月12日的大选和大选之后的动荡,这拖延了双方接触的时间。9月初,伊朗方面对恢复谈判的倡议作出回应,同意在10月1日就伊核问题举行会谈。9月21日,伊朗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递交信件,说明伊朗在库姆正建造一座铀浓缩工厂,即福尔道燃料浓缩厂(FFEP)。

  10月的日内瓦会谈如期举行,会谈的主题从铀浓缩转到了更具体的核燃料交换问题。“德黑兰核研究中心”使用丰度为20%的浓缩铀,1979年以后美国拒绝继续提供核燃料,1988年伊朗从阿根廷获得23公斤浓缩铀,可使反应堆运行到2010年。2009年6月,伊朗外长穆塔基写信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寻求购买浓缩铀。10月日内瓦谈判之后,美国提出建议,伊朗将80%的低浓缩铀交给俄罗斯换取丰度为20%的高浓缩铀,再将高浓缩铀交给法国制成燃料棒。

  在美国看来,这是美伊两国在长年敌对之后建立互信的第一个步骤,而伊朗方面则认为交换建议使得伊朗丧失了大部分核计划的成果,美国在变相否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在伊朗看来,铀浓缩是伊朗迫使美国坐下来与伊朗展开真正谈判的关键筹码。11月,奥巴马的策略发生变化,从以“接触”为主变为以施压为主,美国开始考虑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

  伊朗决定自己进行铀浓缩,2010年2月11日,艾哈迈迪-内贾德宣布伊朗已经提炼出丰度为20%的浓缩铀。2010年3月,以色列方面敦促美国,为了解决伊朗核问题,不应排除武力手段。3月25日,美国和欧盟三国开始与俄、中讨论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决议草案。4月27日,巴西外长表示,巴西将和土耳其一道斡旋伊核问题。5月17日,巴西、土耳其和伊朗三国达成协议,伊朗同意将1200公斤低浓缩铀送交土耳其,用以交换德黑兰核反应堆所需的高浓缩铀。但这一协议遭到美国拒绝。有材料显示,是美国方面提出斡旋的要求,但美国认为这一斡旋努力不会成功,美国方面原本只想通过这一举动显示伊朗是麻烦制造者。伊朗方面接受斡旋的结果让美国非常尴尬,一方面,对伊朗实施制裁已经是美国的既定政策;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巴西等新兴大国参与到伊核问题中来,因此对于斡旋结果美国只能加以拒绝。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1929号决议进行表决,巴西和土耳其投了反对票。1929号决议内容为针对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航运公司实施制裁。

  2010年12月开始于突尼斯的中东变局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出现政权更迭,并在叙利亚和也门引发了剧烈动荡。随着中东变局的演进,美国疲于应对,以色列安全形势恶化,而伊朗则政局平稳,静观其变。随着美国大选的日益临近,伊朗核问题再次被美、以热炒。以色列一直将伊朗视为自己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威胁,在安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防止伊朗渔翁得利更成为以色列的迫切愿望,而这一愿望也通过美国以色列院外集团的强大影响力,在大选临近之际转化成美国的对外政策目标。在美、以看来,只有紧盯伊朗,才能抓住中东这盘乱局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言文化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博)》第239期)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