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区
- 全部
-
- 会员级别
- 全部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对石油、天然气等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它们作为自然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所以,全世界都面临着石油、天然气的如何远距离输送的形势。目前,除了用轮船等交通工具运输以外,陆地国家都是采用管道输送,这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纷纷研制各种牌号、强度等级的管线钢,用于制造输油、输气管道,目前最高强度等级已经达到X120(120公斤级)。在国内,随着西气东输等一系列工程的拉动,研究生产才刚刚起步,目前极少数钢厂能试制X80,工程用料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所以,研究开发管线钢,尤其是高质量的管线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落锤撕裂试验是评价管线钢钢板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全截面钢板试样的一次性快速冲断,从断口上观察冶金缺陷、断口性质、形貌等特征,综合评价冶金质量和抗破裂能力。为此,我单位根据产品规格,选用了新三思30000J的落锤试验机,经过半年的使用探索,不断改进完善,作了大量工作,这里作以简单介绍。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
1 试验机的系统结构简介
该试验机主要由主机、低温槽、缺口压制装置、专用冷弯装置等部分组成。其中主机由两部分组成:机械部分和自动控制部分。机械部分由以下部分组成:
(1) 主机刚性框架及导位杆。
(2) 锤体铸钢框架。
(3) 打击锤刃。
(4) 样品支座。
(5) 自动放样定位机构。
(6) 提升机构。
(7) 自动出样机构。
(8) 能量缓冲装置。
(9) 安全防护装置。
从上述可以看出,该设备从整体设计思想上,考虑比较全面周到。同时,该设备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组合体。
2 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
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属性往往决定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子系统、各元素之间关联程度密切,相互作用复杂,抗环境干扰能力差。当环境给一个扰动,往往会在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偏离正常平衡状态的扰动,从而导致系统不稳定。这在我们使用落锤试验机过程中深有体会。在设备安装调试、使用初期,前后出现了试验过程中砝码弹跳外飞、锤体铸钢框架断裂、送样框的连接柄断裂、支座支辊断裂、样品定位块全部损坏、缓冲系统损坏等一系列机械故障,经常是修好后一个试验就又损坏,或又出现新的问题。
3 系统分析与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和厂家维修工程师一起,集中了我们所有的机械、电气、力学、材料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资深人士,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各种改进方法,反复进行试验。原因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试验产生的冲击转化为有害冲击力,对整个系统的各个部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系统中选用的美国产的两个液压缓冲缸,无论从吸收能量上,还是对冲击载荷吸收过程的特性讲,均无法适应本设备的应用要求。导致落锤冲断试样后,富余能量无法在如此短时间和行程内完全吸收,锤体多次反弹。锤体多次反弹导致组合砝码松动和弹跳,对锤体铸钢框架造成多次冲击内力。同时对系统内部其它相关机械和电气探测元件造成影响。这是造成整个试验机系统不可靠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机械部件设计细节上的隐性缺陷,在有害冲击的状态下,被完全显现出来,导致一系列断裂事故。
(1)铸钢锤体框的下横梁的中间,是一个薄弱环节,上部有一个定位销钉,用于砝码定位,通常情况下,砝码和锤框固定为一体,该定位销并不受力。但在有害冲击力作用下,砝码弹跳,打击定位销,对锤体框架形成楔性张力,经多次损伤积累,导致铸件开裂;同时,在这个部位的下表面,有一个前后横向贯通的锐角T型槽,用于安装打击锤刃,在打击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对该部位的开裂也有很重要的协同作用。
(2)送样框的设计,是和样品底座配合的,设计尺寸过于理想。在组装成系统后,试样框无法顺利的落到底座上,导致间隙性悬空,在试验冲击力作用下,本不应该受力的试样框受力,导致变形和连接柄开焊断裂。
(3)试样定位夹块在理想状态下,只受样品表面的摩擦力或者根本不受力(视样品放置时的瞬间状态定),所以没有考虑可靠性设计,高度方向尺寸小了1mm,导致定位块在送样框上悬挂,在试验过程中定位块没有支撑在底座上,略一受力,定位块的挂钩就会折断(淬火件)。
(4)底座支辊:对于整个落锤的冲击力,全部落在一对支辊上。支辊和底座应该紧密配合,但在实际配合上,由于热处理等方面的原因,二者之间存在0.1毫米间隙,在多次受力后,底座产生累积永久形变,导致局部间隙扩大,在锤击过程中,淬火支辊的形变极限不足以补偿间隙,导致断裂发生。
从更换缓冲系统入手,将美国进口的液压缓冲缸更换为国产缸。同时,对上述因素全部进行改进、完善,设备全面恢复正常,从故障前不足200次,至今已经试验管线钢试样超过5000批次。设备系统进入成熟稳定期。
4 结束语
对于落锤这样的一个表面看似粗糙、简单的试验机,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复杂系统,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十分必要。对于系统内每一个单元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其在偏离平衡理想状态时的回归平衡态的能力,也就是系统的柔性和适应性,而不是纯粹理想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设备系统的可靠性。这对其他力学试验设备,尤其是动态力学检测设备的完善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