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级别返回
-
- 所有会员
-
- VIP会员
-
- 钻石会员
-
- 普通会员
-
- 体验会员
-
- 免费会员
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共享平的实践及前瞻
2012/9/18 20:05:56
浏览:1008
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共享平的实践及前瞻
分析测试能力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和专业科研能力与水平。高校分析(分析仪器着陆体系监督测试研讨)测试平台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些小单位自发的科研协作活动。1972年,清华大学原工程化学系下属4个教研组的较大型的分析仪器和一部分教工集中起来组建了仪器分析实验室。当时的主要仪器有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等,在编教职工13人。1973年,学校购置了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波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从而使仪器设备有了相当大的扩充。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工作开展的需要,实验室改建为仪器分析中心实验室,即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前身。这种学科上关系密切的教学,科研机构合力建设共同需求的分析测试平台的做法,在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
80年代初,以世行贷款资助为契机,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分析测试中心,以学校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开放共享的方式,构建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一体的分析测试平台,为蓬勃发展的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分析测试技术支撑。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在学科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条件普遍较差,科研能力,科研需求的多样性尚未充分发展的阶段,上述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在学校科研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建设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至今仍然是许多高校分析测试服务的中坚力量。
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促进了运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这个阶段,一些高校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实验室对外开放,探索了实施维修基金,分析测试基金的支持政策,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逐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清华大学于1985年12月就在分析中心试行设立分析基金,此后逐年扩大该基金资助的范围,至1992年已形成开放仪器设备服务网,扩大到80台设备(总价值4080万元)向全校开放。由于有分析基金的支持,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为发挥仪器设备的更大效益,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学术交流,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等单位于1987年11月联合组成!北京中关村地区联合分析测试中心,共有57台大型精密仪器向全国开放,其中清华大学的14台仪器在1987年至1993年间共完成来自社会的课题1000余项,在保证校内服务的基础上发挥了社会效益。
当然,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共性的问题,有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分析中心自身管理服务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投入与发展问题。世行贷款的投入带来了分析测试中心发展的高潮,但这种一次性投入的建设模式很快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关键是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得不到保障,仪器设备的持续建设与更新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2)服务定位问题。一部分分析测试中心不能做好服务定位,在校内服务与校外测试之间,在服务工作与自身科研工作之间,没有达到合理的平衡关系,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引起校内教师队伍(用户)的不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分析测试中心的支持。
(3)队伍建设问题。一部分高校为了强化对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将分析测试中心划归学校直属管理,脱离了学科,其学术和技术队伍的发展乏力,中心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
由于上述问题的困扰,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建设陷入低谷,有的高校将分析测试中心降级,归入了相关学科,甚至将其拆分解散。有的分析测试中心发展停滞,人员流失,名存实亡。尽管遇到很大的困难,高校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索其运行机制,推动开放共享的步伐。清华大学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分析测试技术领域和分析化学学科建设方面积累的能力和声誉,积极开展相关科研,以科研项目促仪器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相关学科,社会机构的合作,凝聚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仪器条件;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分析仪器企业的合作,通过寻求仪器捐赠,共建实验室等途径借鸡生蛋。这些措施使得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在困难中前行,始终保持了活力。
2整合资源,建设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
90年代中后期,211工程,985工程相继实施,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共享平的实践及前瞻,给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以满足学科自身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各个学科的仪器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全国高校仪器设备统计表明,全国高校单价8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80亿元,其中112所!211工程高校占有约70的份额,大量分布在重点学科中。
这些分散在学科中的仪器设备资源中有相当数量的通用分析仪器,或者需求比较广泛的专用分析仪器,其中不少是社会稀缺资源。一些学科以共享服务为基本功能定位,建设学科公共服务平台。另有部分分析仪器以单独的分析测试仪器机组的形式出现,对外服务。这些分析测试平台和分析测试机组,由于得到了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学校分析测试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材料中心初建于1979年,当时是整合多个系的科研资源建立的跨学科机构材料科学研究所的下属实验室,强调仪器设备的开放共用,要使博士生,硕士生能直接接触大型分析仪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并为此制定了开放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到1996年,实验室一直处在稳定但缓慢的发展之中。1996年朱静院士调入材料系,清华大学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实验室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心实验室(简称材料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院在两期11工程,985工程学科建设经费中集中约4000万元进行材料中心仪器设备建设,其电子显微镜实验室,X射线衍射实验室得到极大的充实,并新建了物理性能实验室,热性能分析实验室以及一批其他仪器。到2009年底,材料中心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超过8000万元,成为清华大学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柱,单就分析仪器设备规模而言已超越学校分析中心。211工程,985工程对学科建设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最初的定位和发展途径的差别,不同的分析测试平台的管理,服务模式也有很大差别。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公共服务三位一体,三方面互相促进,三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教学,科研综合水平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成为全国高校唯一的分析测试重点二级学科。其分析测试服务以技术队伍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着称,不仅在高校,在全国的分析测试领域都享有声誉。其电子能谱实验室2006年12月被科技部授予北京电子能谱中心的称号,成为国家级仪器中心。材料中心则始终坚持以公共分析测试服务为宗旨,依靠高水平学术指导力量精心打造技术队伍,服务意识好,技术能力强,服务工作规范,以优质,高水平的分析测试服务享誉校内外。材料中心的电镜室,X射线衍射仪室成为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的分析测试平台。其中电镜室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购置一台Titan80300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2008年10月国家级仪器中心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正式挂牌。
在这个阶段,以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看到了广泛分布在校级平台,学科平台的各类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的作用,尊重和发挥不同的运行管理模式的优势,积极引导院系实施统管共用,专管共用等方式整合资源,将体系建设的思想和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应用于分析测试平台的建设。
目前,相当数量的211工程高校建立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形成了从学校管理部门到院系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队伍,采取了有利于开放共享的政策办法,持续优化经费管理,考核与激励等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并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构建对用户,服务者,管理者都开放,透明的信息服务系统,将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校级平台,分析测试服务有特色的院系学科平台以及分布于学科的共享仪器机组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上,对校内外开展服务。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是这个阶段的显性标志。
在这个阶段存在的矛盾冲突和问题主要是:
(1)整合共享观念与传统的占有使用观念之间存在的冲突,因为总体上看,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共享平的实践及前瞻,目前大多数开展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校对已有仪器设备的整合工作还是局部的,有限的;(2)对平台工作及仪器使用制约手段普遍缺失,造成效益评价工作作用不大,甚至流于形式;(3)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平台建设,造成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共享作用;(4)学校,院系,科研机构(包括课题组)各个层面的仪器设备建设规划的系统性不够,各院系,各科研机构各自为战,院系或院系内某个学科领域局部有序,而全校整体有不足,这也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购置现象。
3规划引导,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综合平台
连续3期211工程和2期985工程的实施,一大批重点高校的教学科研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如何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开展学科前沿探索,为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攻关,成为重点高校以及许多高校的优势学科努力的方向,构建强大的学科支撑平台是许多高校及院系明确的建设目标。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评估资助,表现良好的实验室每年可以争取到上千万元的运行,研究经费。
59所高校的1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联合实验室重复计算)可以获得资助。这项政策是学科平台建设的催化剂,对重点学科的仪器设备条件建设产生持续的推动力。
高校的仪器设备建设历来重视规划,其建议,论证,申请,审批,购置,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谓规范。但是由于学科的多样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等原因,规划工作从哪个层面着眼,在多大范围内考虑,始终是一个困扰高校仪器设备条件建设工作的矛盾。在学科投入不大的阶段,学校集中力量建设一两个分析测试中心类型的公共测试平台,提供通用的,共性的服务是必要的,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需求。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科力量的不断加强,势必引发个性化需求的高涨。
以分析测试中心为核心,整合散布于学科平台,科研课题组中的分析测试资源,构建全校性的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实践也表明,整合已有仪器设备资源也是一件困难的工作,会受到占有者的管理意识,仪器设备的自身条件,技术人员的配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当前国家持续加强投入,高校仪器设备快速增长的状况下,如果不能加强规划工作,就会不断加大后续资源整合的工作量,不断造成重复购置,低效使用,公共资源浪等问题。建设的力度越大,留下的问题越多。
因此,一部分有条件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应当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继续建设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的同时,还要做好自顶向下的仪器设备规划引导工作,即学校规划学科规划。
在这个阶段,学校规划已不能简单重复第一阶段的做法,而是要对各个学科在分析测试,加工制备,设计计算各个方面的共性,个性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测算和判断,优先考虑全校性共性需求,开展校级平台建设。同时充分重视学科内部的共性需求,合理分配学校,学科仪器设备建设的资源。学校在尊重学科自主权的基础上,还要与院系密切配合,引导和帮助院系建设资源合理配置,运行管理机制顺畅的仪器设备学科平台。
学校建设一批有广泛需求,面向全校开放共享的校级平台,院系建设一大批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在院系内部共享共用的学科平台,兼顾校内外开放服务。在开放共享政策机制的支持下,充分满足全校性的共性需求和院系内部的共性需求,是这个阶段的理想状态。
其中一部分重点学科多的高校,其各院系的学科平台的建设在数量,规模,服务能力等方面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学校常规测试,加工,制备,设计工作的主体,成为共享服务的主力军。校级平台则主要建设超大型仪器设备,提供关键服务,发挥核心作用。
这个阶段的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是一个有广度,有纵深,能够支持学校的重点学科持久发展的完善体系,仪器设备资源整合的管理成本也将不断降低。
在这样的体系中,众多的学科方向,绝缘油介损及电阻率测试仪共享平的实践及前瞻,课题方向的小规模规划,自由建设将起到丰富体系内容的作用,成为学术自由的一种自然表现。
有序的,分层次的规划建设,是这个阶段最突出的标志。
这个阶段的规划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合理规划与自由发展的关系;(2)优先建设与全面发展的关系;(3)全面评价与有效制约的关系。
4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发展模式探讨
从发展过程看,上述3个阶段是随着时间展开,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但3个阶段并不是简单的时间相关函数,其实质是与学科和科研发展相关,是科研规模,水平,专业特点等变量的函数,不能简单地用高低,好坏来评价。
一部分高校目前处在第一个发展阶段,分析中心作用明显。对其中科研规模小,或专业特色突出的高校,或许建设一个分析中心,或围绕特色专业建设专门的分析测试,加工制备平台,不失为上佳之选。这些高校不能简单地复制许多重点高校的成功发展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科研发展的状况和专业分布的特点,决定自身的建设发展模式。
一部分高校目前处在第二个发展阶段,或者第二,第三两个阶段的转折点上,分析测试共享服务体系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对这些学科类型丰富,重点学科多,科研能力强的重点大学,第三个阶段应当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应当努力推进。至于学科平台是不是最终会超越校级平台,成为共享服务的主力,需要时间来证明。只要沿着开放共享的方向建设发展,未来都是值得期待的。
相当数量的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服务还处在自由松散的状态,组织体制,规章制度,管理队伍等都不到位。随着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这种状态会逐步改变。因此,学校应当未雨绸缪,及早研究和选择,使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助力。只有定位于纯教学的社区型大学,才有可能不涉及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