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在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应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工作质量是检验检疫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检验检疫部门职责的履行,也最能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同时,工作质量又是检验检疫常抓常新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工作质量实行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建立保证工作质量的长效机制,提高对工作质量问题的主动防范能力,是检验检疫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本文通过运用食品安全控制中“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建立工作质量持续监控和改进机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建议,希望对检验检疫系统工作质量管理能够有所借鉴。
一、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对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管理的借鉴意义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是用以识别、评估及控制各种食品危害的预防系统,20世纪60年代由皮尔斯伯公司联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共同制定,体系建立的初衷是为太空作业的宇航员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保障。现已成为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准则。
对食品安全来说,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突击检查或最终产品的抽样检查是既消极又低效率的。我们常说,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HACCP体系的精髓在于:基于预防的原则,通过危害分析、识别关键控制点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CCP)、制定关键限值(Critical Limit)、对CCP进行持续监控、执行纠正措施等步骤,将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控制在生产过程中。HACCP由于监控手段简便易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受到世界上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的欢迎。
食品安全本身关系到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作为食品安全控制的一项准则,对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管理处于一种感性状态,缺乏对工作质量风险系统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预防机制,存在出什么问题抓什么,靠领导压、靠会议讲、靠活动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抓了又放、放了又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有的基层单位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质量和管理手段始终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对此,应当贯彻把风险控制在检验检疫工作过程中的原则,对检验检疫工作各环节进行风险分析,以现实可行的手段对关键环节进行持续监控和测量,对偏离风险控制范围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实现工作质量管理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纠偏的转变,建立起工作质量主动防范长效机制。
二、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风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对检验检疫工作质量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关键控制点是一项十分复杂和专业化的工作,应当集中系统内各方面专家的智慧,按照影响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尽可能便于客观测量的原则,经历一个由繁到简、从难而易的过程逐步筛选完成。从作者几年来从事稽查工作的经验看,工作质量关键控制点可分为影响检验检疫工作规范性和有效性两类:
(一)影响检验检疫工作规范性的关键控制点
检验检疫工作的规范性体现在工作程序、原始记录等的规范性上。由于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检验检疫一线业务人员中存在不尊重程序、规则,把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中的程序性规定一概视为繁文缛节的倾向。虽然当前一些文件规定中有不便于一线操作的现象,但是应当认识到,程序是实体的保证,失去程序的约束,工作质量就只能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而人的因素是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中最活跃、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检验检疫工作的规范性必须作为工作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来加以监控并及时纠偏。
1、证单、原始记录差错及证稿拟制差错。证单和原始记录是反映检验检疫工作规范性的主要依据,也是工作质量稽查入手的主要线索,因此对证单和原始记录应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对偏离正常差错率的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整改。证稿审核是检务部门的工作程序之一,对施检部门证稿拟制差错应进行记录,并作为评估施检部门工作质量的依据之一;
2、检验检疫超流程和超检测周期的情况。流程和检测周期管理是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超流程、超周期反映出在工作程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超流程和超检测周期批次应定期统计、分析原因并及时清理。
(二)影响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控制点
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检验检疫部门职责的履行,是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影响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控制点的确定,应本着能够充分反映工作质量、以客观测量为主、主观评定为辅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实现对工作质量的科学监测和有效控制。
1、出口产品被国外预警通报情况。经检验检疫的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被国外预警通报,虽然有国外技术壁垒不断提高的因素,但仍然是反映检验检疫工作质量最直接的指标,必须加以重点监控;
2、出口产品被国外退运情况。出口产品被国外退运,即使不属安全质量原因,或者是贸易双方协商的结果,但退运数量的多少,依然能反映出现场检验检疫、“三专”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统计、跟踪和调查;
3、进境疫情检出率和不合格率。进境疫情检出率主要指限制性疫情的检出,在进境商品种类、数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境疫情检出率和不合格率以及后续处理是进境把关有效性的主要体现;
4、出境产品阳性结果检出率。出境产品阳性结果检出率,一是反映实验室检测质量,二是反映企业自检自控体系的有效性,两者都是关系到检验检疫工作质量根本和基础的重要因素。
5、内部工作质量稽查结果。由于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定期内部工作质量稽查是进行工作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主观评定程序,对内部工作质量稽查结果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当然,为保证工作质量稽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参与稽查人员应当进行必要的培训,并采取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以上检验检疫工作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仅仅是根据自身工作经验做出的举例说明。要根据HACCP原理开展工作质量管理,保证近似地反映出全部检验检疫工作的质量情况,并权衡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本,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应在15个以上。
三、关键限值的确定
工作质量关键控制点确定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确定关键限值。每个关键限值应根据各检验检疫机构的具体情况,在收集、整理和分析三年以上历史数据和经验数据的基础上制定。如出口产品被国外预警通报情况,应对近三年来检验检疫出口商品特别是敏感商品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应的被国外预警数量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出口大宗商品增长或减少的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才能最终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限值,对超出限值的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制定关键限值所需的原始数据,有的工作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可以从历年统计数据等资料中获得,有的则需要从新积累。如出口产品被国外退运情况,对不涉及安全质量原因的很多检验检疫机构没有统计,需要从现在开展,或者对以往归档证单进行大量的查询统计。对此可以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现在已有的工作基础做起,在按照HACCP原理建立工作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部分关键限值。
四、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关键控制点进行持续监视和测量
工作质量关键控制点,虽然在确定时就要考虑便于监测的要求,但进行持续的监测仍然需要检验检疫机构的检务、综合业务等管理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对此,在工作质量HACCP管理体系的模型基本建立后,要考虑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架构的信息采集、处理和查询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对检务、综合业务、施检部门和实验室等各监控节点的监控数据进行统一采集,对比关键限值进行统一处理,并按照权限管理以统计图表、风险警示卡等形式向主要领导、业务主管领导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全面和直观的反馈,为有关领导抓好工作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同时,监控数据的采集要尽可能考虑与CIQ2000等系统的衔接,充分挖掘CIQ2000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对CIQ2000中已有的数据,如检验检疫超流程、证稿审核差错退回重拟等情况,要尽可能通过数据库查询实现自动采集,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监控劳动量和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基础监控数据的客观和真实。对工作质量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将按照省局科研立项程序申报立项。
五、坚持把工作质量纳入绩效管理,及时落实纠正和改进措施
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促进工作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按照HACCP原理建立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全面评估各单位工作质量的科学体系,有助于改变工作质量考核中存在的随意性和不合理现象。因此,要改变工作质量靠领导反复强调、推一推动一动的状态,建立工作质量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就应该而且能够把工作质量纳入绩效管理。对超出关键限值的工作质量问题按照区分影响检验检疫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并充分考虑责任部门的整改情况,分别落实不同的绩效考核扣分。对低于关键限值的则可以给予相应加分。通过绩效考核的手段,强制性和鼓励性措施并举,切实提高对工作质量问题的主动防范和持续改进能力。
转自食品伙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