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在食品企业微生物监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仪表展览网
筛选
  • 地区
    全部
  • 会员级别
    全部
筛选
  • 截止时间
    全部
SPC在食品企业微生物监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2013/9/16 15:33:04
浏览:1384
SPC在食品企业微生物监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SPC在食品企业微生物监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种全面分析食品状况、保证食品安全的体系。HACCP作为科学的预防性的食品安全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而是建立在现行的食品安全计划如GMP和SSOP的基础上的体系。同时,HACCP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也可以和其他质量体系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更全面、更科学地保证食品安全。提高HACCP体系效力的一个科学、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统计质控技术相结合,例如统计过程控制(SPC)技术。
SPC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是指用控制图等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和其输出,通过适当的措施来达到并保持过程稳定,从而实现改进和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1]
SPC源于美国质量大师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于20世纪20年代发明的控制图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原理。预先假定过程处于某一稳定状态,一旦出现偏离这一状态的极大可能性就是过程失控,需要及时调整。
    SPC自创立以来,在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二战中美国将其定为战时质量管理标准;50年代引入日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80年代开始在美国汽车、钢铁工业中大规模推行,ISO9000族质量体系和我国GB4091质量体系均将SPC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
2.控制图
2.1控制图理论
    控制图是对选定的过程质量特性加以测定、记录,从而进行控制管理的一种用统计方法设计的图[3],是SPC的核心工具。图上有中心线(CL)、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如图1所示。
 
图1 控制图示例
    控制图理论认为过程存在2种变异。第一种为随机变异,由“偶然原因”造成。这种变异由自始至终存在的、不易识别的原因所造成。其中每一种原因的影响只构成总体变异的一个很小的分量,而且无一构成显著的分量,然而这些不可识别的“偶然原因”的影响总和是可以度量的,并假设为过程所固有。第二种变异为表征过程中实际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归因于某些可识别的、非过程所固有的、并且至少在理论上可加以消除的原因。这些可识别的原因称为“可查明原因”。它们可以归结为原材料不均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工艺或操作的问题、生产加工或包装设备的性能不稳定等等[4]
当过程变异仅由“偶然原因”造成时,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这种变异的可接受水平一经确定,则一旦出现对此可接受水平的任何偏离都可以假定为由“可查明原因”造成的。对这些“可查明原因”的变异应加以识别、消除或减轻。
2.2控制界限
利用控制图来分析过程状态容易出现两类错误。第1类错误是误判,即生产正常情况下,因“偶然原因”点出界判为异常,判误概率记为α。第二类错误是漏判,判误概率记为β。因此在选择控制界限时,应使两种错误造成的总损失最小。
当过程仅受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影响时,在采样中进行n次测量,称为一个子组,n称样本容量。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子组样品均值 将随着子组量的增大而趋近服从正态分布。由3σ原理:
P(μ-3σ< <μ+3σ)=99.73%
μ为样本平均数,σ为样本标准差。
上述公式表明子组样品均值 落在μ±3σ范围内的概率是99.73%。休哈特就是根据3σ原理发明了控制图,此时犯第1类错误概率α=0.0027。
长期实践经验证明,CL=μ,UCL=μ+3σ,LCL=μ-3σ是两种错误造成的总损失较小的控制界限。美国、日本和我国等大多数国家都采用3σ方式的控制图,而英国和北欧少数国家采用α=0.001的概率界限方式的控制图。
2.3控制图的种类
国标GB/T 4091-2001常规控制图如表1所示,表中计件控制图与计点控制图又称为计数控制图。这些控制图的用途各异,应根据控制对象的情况和数据性质分别加以选择。
数据
分布
控制图
简记
备注
计量值
正态分布
均值-极差控制图
-R控制图
样本量n<10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s控制图
样本量n>10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
Me-R控制图
样本量n>10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X-RS控制图
样本量n=1
计件值
二项分布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
p控制图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
np控制图
 
计点值
泊松分布
不合格数控制图
c控制图
 
单位不合格数控制图
u控制图
 
表1 常规控制图(休哈特控制图)
-R控制图: -R控制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控制图,应用于样本量n<10的情况,极差计算简单,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它用于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强度、纯度、时间、收率和生产量等计量值的场合。 控制图用于观察正态分布均值μ的变化,R控制图用于观察正态分布标准差σ的变化, -R控制图用于观察正态分布的变化。
-s控制图:当样本量n>10时, -R控制图估计标准差效率降低,需要应用 -s控制图,用标准差s代替极差R。
Me-R控制图:由于其精度比 -s控制图小20%,所以不推荐使用。
X-RS控制图:多用于取样费时、昂贵的场合,不能考虑重复观测,所以只有一个可能的数值。单值控制图判断过程变化的灵敏度比平均值控制图要差一些,而且若过程的分布不是正态的,则对于单值控制图的解释应特别慎重。
p控制图:用于控制不合格品率或者合格品率等计件质量指标和场合。例如废品率、交货延迟率、缺勤率、差错率等。
np控制图:用于控制不合格品数的场合,n为样本大小,p为不合格率,则np为不合格品个数。
c控制图:用于控制一定的单位中出现的不合格数目。例如布匹上的疵点数、每页印刷错误数等,适用于样品大小不变的场合。
u控制图:当样品大小不一时,应用u控制图,u图为平均每单位上的不合格数。
2.4控制图的判稳准则和判异准则
一开始建立控制图时,几乎不会出现恰巧过程就正处于稳定状态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的控制用控制图,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要将过程调整到稳定的状态,等到过程调整稳定,就可以延长控制图的控制线来进行控制。
 判稳准则:
 在点随机排列的情况下,符合下列各条之一,判稳:
连续25个点,界外点数d=0;
连续35个点,界外点数d≤1;
连续100个点,界外点数d≤2。
这3条判稳准则的可靠性依次提高,同时所需要的样本数也依次提高,取样的成本也依次提高。因此,应该从判稳准则(1)开始进行判断,如果不能判稳再依次使用下一条[5]
判异准则:
SPC的基准是稳态,若过程显著偏离稳定则称为异常。常规控制图的国标GB/T4091-2001引用了西方电气公司统计质量手册中的8条判异准则。
1点出界就判异;
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一侧;
连续6点递增或者递减;
连续14点中相邻点上下交替;
连续3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2σ以外;
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σ以外;
连续15点在中心线±σ以内;
连续8点在中心线2侧,但无一点在中心线±σ以内。
3.SPC在食品企业微生物监控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3.1微生物监控的目的
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产品的微生物检测通常是在产品生产结束后对成品进行的一项检测,其结果会作为企业厂检报告中的一部分,表明产品的安全性。在实施HACCP的食品企业中,产品微生物检测是作为HACCP运行是否有效的一项验证。目前,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在产品微生物检测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开展了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包括对生产车间的空气、传送带、周转箱、生产人员、包装材料以及其它可能与食品接触表面的检测。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可以对HACCP体系基础计划之一的SSOP计划的有效性进行监控,从而加强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效力。
产品微生物检测的要求基本上在产品质量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例如GB7100—2003规定非夹心饼干的细菌总数标准为≤750 CFU/g。然而,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各食品生产企业往往根据经验对监控数据进行评定,或者参照产品标准进行判断,这样显然在数据的处理上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以下尝试运用SPC对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数据进行处理,从统计学角度探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标准。
3.2 运用SPC处理某家糖果厂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数据
食品企业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时,通常选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作为其监控项目。一般对于大肠菌群和致病菌,只要检出即判为不合格,而细菌总数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因此,运用SPC对细菌总数进行数据处理。表2是某家糖果厂生产过程抽样中细菌总数的监控数据,均采自员工手部。
样本号
细菌总数(CFU/g)
样本号
细菌总数(CFU/g)
样本号
细菌总数(CFU/g)
1
4
19
105
37
0
2
19
20
8
38
1
3
10
21
13
39
6
4
3
22
17
40
7
5
147
23
3
41
1
6
25
24
36
42
0
7
3
25
33
43
23
8
5
26
5
44
21
9
15
27
10
45
3
10
31
28
8
46
38
11
4
29
3
47
11
12
2
30
7
48
15
13
20
31
106
49
2
14
3
32
13
50
27
15
4
33
8
51
43
16
7
34
5
52
32
17
5
35
29
53
8
18
10
36
2
54
10
表2 54个样本的细菌总数原始数据
由于微生物水平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其在对象上的空间分布也有其随机性,因此微生物检测具有不可重复性,对于一个样本只有一个检测值,存在“偶然原因”的变异。根据概率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把数据按照0-4,5-9,10-14依次类推进行分组,统计细菌总数在每组出现的频数,如表3所示。
组号
细菌总数(CFU/g)
频数
组号
细菌总数(CFU/g)
频数
1
0-4
16
16
75-79
0
2
5-9
12
17
80-84
0
3
10-14
7
18
85-89
0
4
15-19
4
19
90-94
0
5
20-24
3
20
95-100
0
6
25-29
3
21
101-104
0
7
30-34
3
22
105-109
2
8
35-39
2
23
110-114
0
9
40-44
1
24
115-119
0
10
45-49
0
25
120-124
0
11
50-54
0
26
125-129
0
12
55-59
0
27
130-134
0
13
60-64
0
28
135-139
0
14
65-69
0
29
140-144
0
15
70-74
0
30
145-149
1
表3 分组数据频数表
根据表3的数据做频数图,如图2所示。
 
图2 频数图
从图2中可以发现,细菌总数分组后,每组出现的频数趋近于服从泊松分布,因此结合数据的特性选择c控制图。控制限公式如下:
CL=
UCL= +3
LCL= -3
为平均组值。
根据上述公式经过计算得:
   
   
   
由于下控制界限不可能为负值,所以不设下控制界限。得到的控制图,如图3所示。
 
图3 控制图
    从图3中可以发现,54个点中有3个点超出上控制界限,根据判稳准则(2),控制图不稳定,需要进行调整。剔除超出上控制界限的3个点后,重新计算得:
   
   
   
    同理,不设下控制界限,调整后的控制图,如图4所示。
 
图4 调整后的控制图
从图4中可以发现,51个点中只有1个点出界,符合判稳准则(2),因此过程判稳。控制图的统计对象为细菌总数所对应的组号,通过计算出组号的上下控制界限,找出组号对应的细菌总数区间,可以得到细菌总数控制标准。该案例的上控制界限为8.5,表明从第9组开始就超出上控制界限,其对应的细菌总数值的范围是40~44 CFU/g,也就是当细菌总数超过40 CFU/g时,生产过程中细菌总数超标,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4.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SPC对某糖果厂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论:
HACCP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危害发生之前对其加以控制和消除,一旦成品到检测环节才发现问题,不仅无法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SPC结合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可以直观地反映生产环境的微生物水平,分析不合格产生原因,形成预防为主的管理体系。
微生物数据受到自身特点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实验室操作人员、取样面积、取样对象的性质、温度等因素,单个数据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当取得大量数据时,则显示出一定的趋势性,可以通过统计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运用SPC对微生物监控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对微生物水平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做出判断。当出现数据偏离时,可以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本文运用SPC,为某家糖果厂建立了生产过程中员工手部细菌总数的标准,该技术可以继续推广应用到车间空气、传送带等其他食品接触表面,为将来建立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标准提供科学参考。
SPC在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稳定性的定性分析、生产状况预测、防止由变异引起的质量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SPC在食品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转自食品伙伴网
相关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