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品HACCP计划的源头控制-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仪表展览网
筛选
  • 地区
    全部
  • 会员级别
    全部
筛选
  • 截止时间
    全部
海产品HACCP计划的源头控制-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2013/10/24 11:34:34
浏览:317
海产品HACCP计划的源头控制-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海产品HACCP计划的源头控制-ATP荧光检测仪技术文章
出口食品尤其水产品加工,原料收购这一关,是一定要设为CCP的了,因为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特殊控制不行。
但是,具体怎么控制?在HACCP计划中,应该如何体现?
有的企业是实践中根本就没有按要求去做,HACCP计划中却编得有板有眼;有的企业倒是言行一致,既没有好好去控制,HACCP计划也没有好好写;还有的企业,危害控制的比较到位,却没有恰如其分地去表达。
 
举个例子。假设现有某水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工生单冻扇贝柱。
假定这家企业严守法规,收的是刚刚捕捞的完整的活贝,而不是半成品——养殖户雇人用脏兮兮的手在脏兮兮的地面上剥出来的柱。
现在这家企业要收购了。
原料收购环节存在生物的化学的危害,都是显著危害,我们把这步设为CCP,按书本提供的范例,预防措施应该是查看供货方提供的“供货证明”,上面要写着“保证该批原料来自合格海域,贝毒、致病菌和药残不超标”等字样(当然要经过化验,提供检验报告的),这种情况下,关键限值是什么呢?就是“不能没有这张证明,而且必须是真的”,监控方法是逐张逐批查看,验明“证”身。
可实践中,这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养殖户不可能给你出这个证明,即便出了也肯定是假的。这一点,收购方、供货方彼此心知肚明。
“你不知道,到了收获季节,连外省的都蜂拥而至前来抢购吗?你不收,有的是人抢着收呢,还要求我给你作化验?那不是异想天开吗?”
因此,但凡厂家有养殖户提供的象模象样的供货证明的,都是假的。
 
既然此路不通,就得另辟蹊径,办法是,在收购前,自己去取样化验。可这有个时间差的问题,你取样时,扇贝刚捕捞,新新鲜鲜的,等几天后化验结果出来,恐怕就成了烂贝了。
再说,人家也不可能等你。
怎么办?
——只有提前行动。
就是说,在养殖户将扇贝捕捞出来之前,就提前几天,登船到他家海面,取犹在养殖中的网箱中的活贝作化验。
事实上,养殖户虽多,大多集中在同一海域,同一海域,用不着每家都取样化验的。因此,加工厂要做的是,先做海域调查,通过取样检测,划定合格海域,然后,从在合格海域养殖扇贝的养殖户那里收货。
这样做,应该是比较可行的。可是,如何体现到HACCP计划中去呢?
如前所述,将预防措施分成两步,一是确定合格海域,二是确保原料来自合格海域。体现到文字,要求你有证明此海域是合格海域的证据——就是那张经你采集样品并送检后,有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以及证明你的原料确实来自这片海域的支持性的文件和记录。
可以这样,将供货方即相关养殖户列一个清单,备案。甲海域有多少家,都谁谁谁;乙海域有多少家,都谁谁谁……,让人一目了然。这样你收购时,只要保存对方给你开的收据就行了。收据上的对方的签字,就足以证明你收的原料来自他家了。无论官方检查还是第三方验证,都交代得过去。
 
再换个思路,更容易理解。
在建立HACCP计划前,首先要对产品进行描述,并建立和验证加工工艺流程图。
我们不妨将工艺流程向前延伸一下,将原料收购这一步骤分解成两步。在原料收购前,加上海域调查。
这样,我们就将源头控制向前延伸了一步。
我们要控制的,由收购环节转为此前的海域调查了。
既然已经将海域调查设为CCP,只要确定合格海域,并确定这片海域的养殖户,现场去收他们的料就可以了,原料收购这一步,只是到指定的养殖户那里去收料,已经不存在显著危害,就没必要再设为CCP了。
从这个加工实例中,可以看到,将CCP移到前头,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在制订HACCP计划时,供货证明之类的根本不适用的东西,以及其他一些文字游戏,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摒弃了。事实上,企业在实践中,也多是这么操作的,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书面上体现的是另一套别别扭扭的,应付“专家”评审的东西。
上面说的是养殖贝类,如果是野生的,如海松贝,又如章鱼,在船上收购,货源更是紧缺,就更不可能朝船主索要供货证明之类的东西了。
 
结论:对从事加工野生的和浅海养殖的(药残问题基本可以忽略)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来讲,如果原料供应方是渔民和养殖户等“散兵游勇”,自身不具备控制相关危害的能力,也不愿去控制,那么,加工企业“越俎代庖”,及早下手,将源头控制移到收购之前,是必须的。
 转自食品伙伴网
相关资讯推荐